动态资讯
直击行业前线,掌握一手资讯。
公司新闻
万亿医械市场深陷“账期黑洞”,谁卡住了中小企业的“输血命门”?
万亿医械市场深陷“账期黑洞”,谁卡住了中小企业的“输血命门”?
医疗供应链金融:数智化破局,赋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医疗供应链金融:数智化破局,赋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被"钱"卡脖子的医械企业:如何绝处逢生?
被"钱"卡脖子的医械企业:如何绝处逢生?
行业动态
07
2025-05
增长超47%!乘政策东风,医学影像设备市场破浪启航!
市场回暖信号强劲医学影像设备需求迎爆发式增长2025年开局,中国医学影像设备市场一扫前两年阴霾,迎来强劲复苏。数据显示,2025年1月国内医学影像设备市场规模同比激增超47%,CT、DSA、超声等核心品类增速显著,其中DR设备销售额同比增长161%,CT设备增长53%。这一增长得益于两大核心驱动力:政策端设备更新红利释放与招标需求集中爆发。国家发改委2025年明确提出“支持医疗设备高端化、智能化更新”,叠加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医疗设备采购预算已超百亿级规模。例如,河北省县域医共体项目预算3.68亿元,辽宁省4.4亿元,甘肃省4.28亿元,基层医疗设备更新需求密集释放。此外,全国多地集采项目加速落地,仅苏州市近期4.56亿元大型设备集采中,国产中标率超80%,东软医疗等本土品牌斩获核心订单。①细分市场:CT、DSA、DR领跑增长2025 年 1 月,医学影像设备市场增长态势强劲。超声设备销售金额、数量同比分别增长超 48%、54%,以无创、便捷等优势持续主导市场,基层需求有望进一步扩大。CT 销售金额、数量同比增长超 53%、32%,高端产品占比提升。内窥镜、MRI 稳步增长,市场潜力巨大。DSA 增速领先,销售金额、数量同比增长超 70%、75%。DR 实现爆发式增长,销售金额、数量同比增长超 161%、136%,基层市场需求大,前景广阔。②政策红利释放,设备更新需求井喷国务院《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等政策,直接激活医疗设备采购需求。政策明确提出,将加大对医疗设备更新的资金支持力度,推动老旧设备的淘汰和更新。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仅为医学影像设备市场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行业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随着各地医疗设备更新项目的持续落地,医学影像设备市场的需求将进一步释放。尤其是在基层医疗市场,DR、超声等设备的普及率将大幅提升。可以预见,2025年将成为医学影像设备市场的“爆发”之年。国产崛起东软医疗领跑高端突破国产化率持续攀升是市场回暖的另一关键。2024年CT国产化率已从2019年的19%提升至43%,超声设备国产销量占比近六成。东软医疗作为国产影像龙头,在高端市场实现重大突破:技术突围:东软医疗推出全球首台0.235秒全身螺旋CT、NeuViz Glory+超高端CT等产品,打破“GPS”(GE、飞利浦、西门子)垄断。2024年CT国产化率已从2019年的19%跃升至43%。市场渗透:东软医疗64排CT在县级医院销售占比超30%,基层市场成为国产企业主战场。集采韧性:面对低端设备价格降幅超70%的压力,东软医疗通过技术创新维持中高端产品溢价,例如DR设备以46%降幅中标的同时,超高端CT仍保持技术优势。挑战与展望:国产医疗设备的未来机遇挑战与展望:国产医疗设备的未来机遇①政策倾斜与市场下沉的双重机遇国家明确要求“优先采购国产设备”,多地集采项目直接拒绝进口产品投标。例如,苏州市4.56亿元集采中,DR与便携彩超100%由国产中标。东软医疗依托“千县工程”政策红利,加速布局县域市场。2024年,其64排CT在县级医院销售金额占比已超30%,成为基层医疗升级的核心供应商。②AI赋能行业升级AI技术与医学影像深度融合,催生智能化诊断需求。东软医疗率先推出AI辅助诊断系统,赋能CT、MRI设备实现“精准成像+智能分析”双突破。此外,公司持续加码3.0T超导磁共振、DSA等高端产品研发,逐步打破进口垄断。③行业集中度提升,强者恒强未来,医疗设备市场将呈现“高端赛道技术为王、基层市场规模制胜”的格局。东软医疗凭借全产品线布局(覆盖CT、MRI、DSA、超声等)、技术创新储备(年均研发投入超营收15%)及政策响应能力,有望在行业集中度提升中进一步扩大优势。泰壹数科,数字化定义未来泰壹数科,数字化定义2025年,中国医学影像设备市场在政策、技术与市场的共振下,正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跃升”。东软医疗等本土领军企业以创新为锚,既夯实了基层医疗的普惠基础,又撬动了高端市场的进口替代。值得注意的是,在行业高速扩张的同时,医械企业也面临合规压力剧增、融资难、供应链效率低下等挑战。泰壹数科以“SaaS独立站+供应链金融”双引擎服务,与医学影像设备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形成互补。未来,我们将加速中国医械产业从“制造红利”向“数据红利”跨越,为“健康中国”战略注入更可持续的动能。数据来源:国家发改委、众成数科等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增长超47%!乘政策东风,医学影像设备市场破浪启航!
07
2025-05
华为入医疗AI!这次,“军团”玩家要颠覆传统医疗?
2025年3月8日,华为正式宣布成立第21个行业军团——医疗卫生军团,这支由数据存储专家张伟力领军的“特种部队”,携昇腾芯片、盘古大模型与5G技术杀入医疗领域,目标直指AI辅助诊断的临床落地。短短半个月内,华为已与瑞金医院、塞力医疗等机构合作推出多款颠覆性产品,一场由技术驱动的医疗革命正席卷而来。01病理诊断革命2月18日,上海瑞金医院与华为联合发布全球首个临床级多模态病理大模型。这个能读懂病理切片、辅助诊断的"AI医生",仅需16张算力卡即可运转——华为用硬核技术证明:医疗AI落地不是天方夜谭。这只是开始:✅ 3天后牵手塞力医疗,剑指脑科学/罕见病大模型✅ 三峡医院部署Atlas 800推理服务器,AI诊疗服务全面上线✅ 东软、润达医疗等头部企业集体站队华为生态“华为要做的不是替代医生,而是打造医疗行业的数字底座。”这支由存储专家领军的特种部队,正构建从芯片到场景的完整AI诊疗体系。02从“军团制”到医疗AI ,华为的野心有多大?如果你是华为的“老粉”,一定对“军团制”不陌生。2021年,华为首次推出军团模式,针对煤炭、电力、港口等垂直领域组建专项团队,快速整合资源,解决行业痛点。截至目前,华为已成立超20个军团,覆盖从智慧城市到智能汽车的多个赛道。这次“医疗卫生军团”的亮相,显然是将医疗健康提升到了战略级高度。医疗AI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用人工智能技术帮助医生诊断疾病、优化治疗方案。比如,通过分析海量病例数据,AI能比人类更快发现癌症早期信号,或者预测心血管疾病风险。华为的目标很明确:打造一个端到端的AI辅助诊断体系,让大模型真正走进医院、走进诊室。03 华为为什么是现在入局?市场层面,全球医疗AI市场正以43%的年增速扩张,中国老龄化加剧、基层医疗资源不均等问题催生刚需,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将突破5000亿美元。技术层面,华为昇腾AI芯片(处理百万级医学影像仅需1秒)、盘古大模型(如瑞金医院合作的RuiPath病理大模型实现秒级诊断)及5G技术形成技术三角,解决医疗效率低、误诊率高、资源分布不均的痛点。华为的“盘古大模型”早已小有名气,这次不过是换了个新舞台。华为的“医疗AI三板斧”:· DCS AI解决方案◁核心能力:通过ModelEngine工具链、XPU池化技术,降低AI模型训练门槛。例如,RuiPath模型整合300本医学书籍和百万切片数据,将病理诊断从“逐片检查”升级为“AI初筛+医生审核”。◁硬件支撑:Atlas服务器仅需16张算力卡即可支持三甲医院需求,电费成本仅为传统方案的50%。· 5G+云边协同◁基层赋能:通过5G网络将三甲医院AI能力下沉至乡镇卫生院,实现“云端诊断、本地操作”。· 生态联盟◁数据闭环:与医院、药企、器械商共建数据平台,例如与塞力医疗合作开发脑科学大模型,将脑瘤手术方案生成时间从3天压缩至20分钟。政策层面,国家将AI辅助诊断纳入医保支付,并推动智慧医院评级,为技术落地提供合规通道。近年来政府大力推动“健康中国2030”战略,鼓励科技企业参与智慧医疗建设,华为此举无疑是踩准了国家节奏。04 医疗AI的三大“血栓”即便强如华为,也要直面行业痛点:⚠️ 数据"孤岛":70%医疗数据仍沉睡在本地服务器⚠️ 算法"幻觉":某大模型儿科诊断错误率高达34%⚠️ 伦理困境:AI误诊的法律责任如何界定?"医疗AI不是科技狂飙,而是人命关天的精密工程。"据悉,华为已建立三级医疗质量验证体系,所有AI诊断必须经过临床双盲测试。                                    <<<  END >>>医疗AI的竞赛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华为以“军团”模式切入医疗AI,既是技术积累的必然延伸,也是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强力推手。其“做厚底座、开放生态”的战略,与泰壹数科的数据服务、供应链管理能力形成共振,共同构建起医疗智能化的完整拼图。未来,谁能率先突破数据与场景的壁垒,谁将主导这场医疗革命的新纪元。
华为入医疗AI!这次,“军团”玩家要颠覆传统医疗?
29
2025-04
脑机接口:意念操控的“赛博人生”还有多远?
用意念操控机械臂完成握手、用脑电波在屏幕上打出“新年快乐”、让瘫痪15年的患者自主端起水杯……这些曾属于《黑客帝国》《阿凡达》的“赛博朋克”场景,如今正通过脑机接口技术悄然改写现实。当人类开始用科技突破肉体局限,一场关于“赛博人生”的进化正在医疗领域按下加速键。01从幻想到现实在传统认知中,失去手臂意味着永久丧失抓握能力,但脑机接口正在颠覆这种宿命。2022年冬残奥会上,火炬手贾红光佩戴的智能仿生手,如同科幻电影中的“神经外挂”,通过非侵入式电极捕捉手臂残端神经信号,将握拳、伸展等指令转化为机械手指的精准动作。这种技术已不止于实验室——国内企业开发的脑电帽能实现“意念打字”,用户盯着键盘时,设备通过识别视觉诱发电位锁定目标字符,每分钟可输出12个汉字,接近正常人打字速度的1/3。更具革命性的是侵入式技术带来的“深度赛博化”。浙江大学团队为高位截瘫患者植入Utah电极阵列,96根微针穿透大脑皮层,实时采集运动神经信号。经过3个月训练,患者能用思维驱动机械臂完成倒水、进食等动作,甚至操纵鼠标打麻将。这种“人机共生”模式,让身体禁锢者首次体验到“意识操控实体”的赛博自由。02政策铺就“接入端口”当技术突破肉体边界,制度设计也在构建“赛博世界”的准入规则。2025年3月12日,国家医保局发布《神经系统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这就如同给脑机接口技术发放“数字身份证”:设立侵入式置入/取出费、非侵入适配费等专项价格,既覆盖开颅手术的医疗成本,也包含设备调试的“系统升级”服务。文件更创新设置“常规/复杂”动态定价——如同游戏中的任务难度分级,幕下脑瘤切除等高风险手术被列为“复杂副本”,通过价格差异体现技术含金量。这种政策设计实为搭建“技术-临床-市场”的转化接口,充分支持高水平医疗技术的价值实现,各地对接落实立项指南后,脑机接口医疗收费将有规可依。03 “脑机觉醒”进行时技术狂飙背后,“赛博进化”仍需直面现实拷问。侵入式设备引发的免疫排斥如同身体对“异质插件”的防御攻击,现有材料最长维持5年便需手术更换;抑郁症患者脑内植入刺激电极后,可能产生情绪被“系统接管”的心理焦虑。更尖锐的争议在于思维隐私——当脑电波成为可解读的数据流,如何防止“意识黑客”入侵成为新课题。但这未能阻挡人类对“超频进化”的追求。北京某医院正试验用脑机接口帮助渐冻症患者“说话”,将视觉信号转化为文字的速度提升至每分钟18字。技术扩散已超出医疗范畴,向着教育、娱乐、军事等领域延伸,模糊着治疗与增强的边界。据《中国脑机接口产业白皮书》预测,2030年相关市场规模将突破500亿元,其中医疗应用占比超60%。当瘫痪者靠意念行走、失语者用思维交流不再是科幻剧情,我们或许正在见证一个新时代的黎明:在这里,肉体不再是命运的终点,科技重新定义了“活着”的维度。这场静默的脑电革命,终将让每个平凡个体都有机会体验属于自己的“赛博人生”。
脑机接口:意念操控的“赛博人生”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