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医械市场深陷“账期黑洞”,谁卡住了中小企业的“输血命门”?
发布时间:2025-05-08

在医疗产业链的黄金赛道上,一场关于“现金流”的生死博弈正在上演。医疗器械经销商手握三甲医院的中标通知书,却陷入“接单越多、垫资越重”的魔咒——价值千万的医疗设备订单,化作财务报表上触目惊心的应收账款,而银行授信额度早已触顶。这不是孤例,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医械市场规模突破1.2万亿,但其中34%的中小企业因账期拖延倒在回款黎明前。当“账期黑洞”吞噬产业链活力,医疗供应链金融的“命门”究竟被谁扼住?


01

金融机构主导权制约


在金融行业中,银行处于主导的地位掌握着金融活动中的主动权,而在供应链金融发展中受到银行等核心金融机构的限制,难以真正的在市场上进行发展,特别是中小企业在融资的过程中会受到融资模式的限制。


医械行业上游中小微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例如医疗器械采购账期特有的“长周期属性”——达9-12个月,叠加预付款压力,导致现金流紧绷。银行依赖抵押担保模式,与轻资产运营的医械企业难以匹配,信息不对称进一步导致“不敢贷”现象。如医疗设备经销商需依赖暗保理融资等非银金融工具突破授信额度限制。


02

信息共享难


供应链各环节信息管理系统独立,导致数据孤岛问题突出。医械行业上下游企业数字化水平参差不齐,订单、物流、验收数据分散在纸质合同与孤立系统中,形成3000亿应收账款背后的“数据迷雾”,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也难以保证。例如,医疗机构与供应商之间的合同、验收单等单据信息无法实时互通,金融机构需耗费大量人力核验贸易真实性,同时也因无法验证贸易真实性,对医疗供应链融资保持高度警惕。


03

信用传递难


核心企业的上下游往往不止一家,供应链金融能够利用核心企业的信用作为担保,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这就涉及到了核心企业信用的跨级传递问题。然而,核心企业的信用传导是有限的,只能局限于上下一级供应商和经销商,难以传递到二级乃至N级,导致后者融资困难。传统纸质票据无法拆分流转,技术壁垒进一步限制信用扩展。同时,供应链上非核心企业直接供应商或经销商的企业通常规模较小,财务不透明,盈利水平低,抗风险能力差,且缺乏抵押物。


在这种情况下,银行等金融机构往往“不愿贷”“不敢贷”,从而较难满足众多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渗透率也因此受到影响。


04

贸易真实验证


在供应链金融中,银行等金融机构是基于供应链中的真实交易提供融资服务的,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应收款项、存货、预付款项等是融资授信的重要保证。


金融机构需核查交易合同、物流单据等多环节信息,但医械供应链中信息孤岛导致验证成本激增。例如,应收账款融资需核验医院采购合同、设备验收单等,而医院与供应商数据系统不互通,人工核验效率低下。此外,存在伪造合同、重复质押等道德风险,如某耗材经销商虚构订单骗取融资。因此,贸易真实性在供应链实际运作中却难以验证,这主要归咎于信息孤岛的存在。


05

业务效率低


部分资金方供应链金融业务大多基于传统的信贷审批流程,自动化程度低,对人工的依赖度高。传统供应链金融依赖人工流程,从尽职调查到放款需数周时间,而医疗器械采购具有强时效性。医疗机构平均 90 天的账期迫使供应商寻求短期过桥资金,但银行审批流程繁琐,无法实现“T+1”放款。此外,支付结算依赖人工操作,医院拖延付款进一步加剧资金周转压力。


06

风险管控难


供应链金融的基础是供应链,其本质是利用核心企业的信用为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支持,这就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供应链金融风险集中于核心企业信用和供应链运营。医械行业若核心设备厂商出现经营问题,将引发上下游连锁反应。相比传统信贷,供应链金融面临的风险更加复杂多变,因此风险管控难度也大幅增加。



传统上供应链金融被视为依托核心企业信用为上下游提供融资的工具,然而当前其内涵已超越单一融资功能。未来发展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通过数字化技术加速资金周转并促进产业绿色转型,二是依托数据整合实现产业链资源优化配置,三是构建多方协同的信息共享机制以提升整体竞争力。


泰壹数科作为领先的医械产业数字化智能服务首选平台,将持续通过 "SaaS 独立站 + 供应链金融" 双轮驱动模式为行业赋能,推动供应链金融从资金供给工具向产业链价值赋能平台演进,成为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其他内容